金秋十月,bwin必赢唯一官方网站迎来了她115岁生日。在百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无数名师大家。本文讲述的汪志楷先生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位。(1958年汪先生在兽医系办公室)
汪志楷教授与孔繁瑶、靳家声、林昆华、李德昌、殷佩云教授等合影
世界球虫学研究权威里德教授来我校访问和进行学术交流
金秋十月,bwin必赢唯一官方网站迎来了她115岁生日。在百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无数名师大家。本文讲述的汪志楷先生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位。(1958年汪先生在兽医系办公室)
汪志楷教授与孔繁瑶、靳家声、林昆华、李德昌、殷佩云教授等合影
世界球虫学研究权威里德教授来我校访问和进行学术交流
汪先生1928年出生于山东青岛,195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毕业后进入南京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攻读研究生,师从著名兽医微生物学家郑庚,1953年毕业留校任教。1983年~1984年赴美国俄勒岗州立大学担任兽医学院客座副教授,与G. L. Zimmerman 教授进行合作科研。他是我国著名的动物寄生虫学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曾任学校附属兽医院院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寄生虫研究会副理事长。
汪先生的童年正值国难,求学十分坎坷。抗战时期,汪老师读了多所学校,其中宝应乡下的省立芦村小学给他印象最近深。学校有七八间平房,还有一个很大的操场,在乡下算是比较完整。汪先生在这个学校的实验室里,看到一些化学药品、标本,上面的标签写着中央大学实验小学。而升初中时因为患上疟疾,只好休学在家。当他病愈入学时,英文已经上到了一半,音标什么都没有学。汪先生认为自己的英文没有学好,这是日本侵略者留给他的终身遗憾。
1947年,他在杭州安定中学高中毕业,考上英士大学。解放后,英士大学并入浙江大学,新成立了浙大兽医系,由虞振镛任系主任。1951年毕业前,汪先生有志攻读研究生,被分配到南京大学畜牧兽医研究所,师从郑庚学习微生物。
郑庚老师对汪先生的要求很严,入门第一件事就是要他反复练习做实验的基本功——吹玻璃。汪先生根据导师的指点,认真学习了各门基础课,包括生物化学、理论化学、胶体化学等。
结缘寄生虫
研究生毕业后,汪先生留校任教畜牧微生物课。后来教寄生虫的老师宋览海被调去农业部,学院安排汪先生教授寄生虫,从此教寄生虫课就成了他一辈子的工作。
担任寄生虫学的教学工作后,汪先生即着手实验室的建设。抗日战争时期,动物寄生虫学的创始人熊大仕教授曾在中央大学农学院寄生虫学实验室工作,他收集、保存了一定数量的标本。解放前学生人数少,而解放后学生人数多,标本变得不够用。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汪先生每周末必去宰牲场,采集寄生虫标本。经过四五年的努力,南京地区的各种寄生虫基本都有了标本,本地区缺少的,则通过各种渠道与其他单位交换,丰富标本种类。1984年赴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合作科研结束回国时,他还带回了我国未有的(或罕见的)寄生虫标本,如巨片吸虫、侏儒副裸头绦虫等数种。
1965年,汪先生将国内合成的新药焦性没食子酸锑钠(Sb 273)用于治疗牛血吸虫病。以往血吸虫的治疗是用酒石酸锑钾,此药很容易发生中毒,南京市开始用锑钾治疗几头牛,结果接连死了两头,但是锑钾是当时唯一可用的药。那时南京药学院院长王殿翔合成锑273,化学名焦性没食子酸锑钠,这个药对患血吸虫病的人效果很好。王院长联系了浙江的一个农场,试治牛血吸虫病,结果十头牛打下去当场死了八头,因此得出结论,此药在牛身上不可行。后来,王院长对汪先生说:“我不甘心就这样被判了死刑”。汪先生了解情况后认为,是由于总剂量一次肌注,产生了急性中毒,建议将总剂量分成若干份,分次注射。后来汪先生与南京市兽医站顾春海协作,将十头牛人工感染血吸虫后,使用锑273,分三日六针进行治疗,结果这十头人工感染的牛没有中毒,并且血吸虫全部死亡,效果非常好。1985年,药学院因为这项研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汪先生是获奖人之一。
汪先生讲了他发现三色依蝇幼虫叮吸于猪体皮肤造成出血性危害的过程。1973年,汪先生被下派到江苏农学院宜兴分院工作,教学对象为乡一级兽医站兽医。有学员放映,当地猪发生一种病症,腹部出现大量出血点,颇似猪瘟,但体温不高,全身其他症状也不明显。汪先生听完描述,亲自前去猪场观察,昼夜观察发现,有一种蝇类幼虫,每晚八九点从土里爬出,出现在猪的肚子上,有的还是白色,有的吸满了血变成了红色,第二天拂晓时又回到土里,这就是一种苍蝇引起的“非典型性猪瘟”。汪先生收集了这种蝇,寄给上海的蝇分类专家范滋德,他确定了这种蝇是三色依蝇,还没有人报道这种蝇是吸血的,这是汪先生的重大发现。于是,汪先生采集了一些蝇蛆,装在玻璃罩中培养,想让它变成蛹,再过两天,飞出苍蝇,深入研究。他希望养的三色依蝇交配产卵,再对猪进行实验。他放些剩菜、猪粪等东西给三色依蝇吃,但很可惜,没过两天,这种蝇没有交配就死了。当时宜兴分院只有一个简单的图书馆,图书资料不多,找不到材料,只好中断了研究。1978年,汪先生回到南京后,整理资料,将三色依蝇引起猪瘟的研究写成文章,在《中国兽医》杂志上发表,关于三色依蝇的食物,后来查资料得知是蜂蜜。
汪先生认识到,要提高专业水平,除了加强兽医临床实践和观察寄生虫标本,增加对虫体形态的感性认识外,进行科学研究是一条必由之路。当时国内没有科研立项,没有经费,只能在实践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1956年,在南京、无锡、杭州等地动物园所饲养的东北虎中,先后因种类不明的锥虫寄生发病,死亡两头。汪先生当即将该锥虫接种于小鼠继代保存,通过对虫体的形态观察和对不同宿主的致病性等研究,最后确定该虫为伊氏锥虫。
汪先生参与过大量畜牧兽医图书的编辑工作。六十年代,在罗清生主编的《猪的疾病》和《禽病学》两书中承担了寄生虫病部分的编写任务。七十年代末,华东地区六所高等农业院校有关教师共同编写了《家畜寄生虫病》一书。1981年,参加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家畜寄生虫学》的编写,担任《家畜寄生虫病防治学》一书的主编。他是《中国畜牧兽医词典》的编委,参加了《农业大百科全书—兽医卷》中寄生虫条目的编写工作等等。到目前为止,其所参与编写的已正式出版的图书总计18种。
汪先生于1996年12月退休,退休后,仍然常去研究室,关心研究室的发展和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为培养动物寄生虫学的新生力量贡献余热。他所指导的多名博士生、硕士生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兽医届的学术带头人或骨干。他毕生热爱兽医寄生虫学专业,为我国兽医寄生虫学科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那时,罗清生教授谆谆教导他,“寄生虫病学是一门临床学科,不能脱离临床”。遵循这一教导,他长期参与学校附属兽医院的临床兽医工作和高年级同学诊疗实习课的指导。自1957年开始,兼任了学校附属兽医院的副院长,1979年改任兽医院院长,直到1982年赴美访问时辞去职务。他始终坚持兽医临床工作,熟悉各种寄生虫病的临床表现,对寄生虫病与其他各类家畜疾病的鉴别诊断有较全面的了解,在讲授寄生虫学课程时能联系实际,并常举一些实际病例而深受同学欢迎。譬如在1956年,南京玄武湖动物园老虎死了,解剖后,郑庚老师和汪老师发现血液里有锥虫,郑老师判定是锥虫病,汪老师突然想起学校有一种针剂叫安锥赛,他亲自取来药,在其它患病老虎尾巴上进行注射,老虎很快就痊愈了。
汪先生讲到罗先生对年轻教师的要求十分严格,强调多看英文书,学习国外兽医经典著作。后来他就养成了习惯,将近有十年时间,天天晚上到实验室学习,不到十一点多不回家,他宽厚的基础就是这样打下的。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科学的探讨是无止境的,老一辈科学家不懈追求的精神,给我国年轻的学子树立了榜样。生命不息,追求不止。我们学校的发展需要一大批这样的专家学者,国家的强盛更需要这种精神!
(本文作者:文静 高俊 李群 朱娅)参加访谈的学生曹玉荣 曹敏妍 卢元清 许伊蒙 储晨
汪先生1928年出生于山东青岛,195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毕业后进入南京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攻读研究生,师从著名兽医微生物学家郑庚,1953年毕业留校任教。1983年~1984年赴美国俄勒岗州立大学担任兽医学院客座副教授,与G. L. Zimmerman 教授进行合作科研。他是我国著名的动物寄生虫学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曾任学校附属兽医院院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寄生虫研究会副理事长。
汪先生的童年正值国难,求学十分坎坷。抗战时期,汪老师读了多所学校,其中宝应乡下的省立芦村小学给他印象最近深。学校有七八间平房,还有一个很大的操场,在乡下算是比较完整。汪先生在这个学校的实验室里,看到一些化学药品、标本,上面的标签写着中央大学实验小学。而升初中时因为患上疟疾,只好休学在家。当他病愈入学时,英文已经上到了一半,音标什么都没有学。汪先生认为自己的英文没有学好,这是日本侵略者留给他的终身遗憾。
1947年,他在杭州安定中学高中毕业,考上英士大学。解放后,英士大学并入浙江大学,新成立了浙大兽医系,由虞振镛任系主任。1951年毕业前,汪先生有志攻读研究生,被分配到南京大学畜牧兽医研究所,师从郑庚学习微生物。
郑庚老师对汪先生的要求很严,入门第一件事就是要他反复练习做实验的基本功——吹玻璃。汪先生根据导师的指点,认真学习了各门基础课,包括生物化学、理论化学、胶体化学等。
结缘寄生虫
研究生毕业后,汪先生留校任教畜牧微生物课。后来教寄生虫的老师宋览海被调去农业部,学院安排汪先生教授寄生虫,从此教寄生虫课就成了他一辈子的工作。
担任寄生虫学的教学工作后,汪先生即着手实验室的建设。抗日战争时期,动物寄生虫学的创始人熊大仕教授曾在中央大学农学院寄生虫学实验室工作,他收集、保存了一定数量的标本。解放前学生人数少,而解放后学生人数多,标本变得不够用。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汪先生每周末必去宰牲场,采集寄生虫标本。经过四五年的努力,南京地区的各种寄生虫基本都有了标本,本地区缺少的,则通过各种渠道与其他单位交换,丰富标本种类。1984年赴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合作科研结束回国时,他还带回了我国未有的(或罕见的)寄生虫标本,如巨片吸虫、侏儒副裸头绦虫等数种。
1965年,汪先生将国内合成的新药焦性没食子酸锑钠(Sb 273)用于治疗牛血吸虫病。以往血吸虫的治疗是用酒石酸锑钾,此药很容易发生中毒,南京市开始用锑钾治疗几头牛,结果接连死了两头,但是锑钾是当时唯一可用的药。那时南京药学院院长王殿翔合成锑273,化学名焦性没食子酸锑钠,这个药对患血吸虫病的人效果很好。王院长联系了浙江的一个农场,试治牛血吸虫病,结果十头牛打下去当场死了八头,因此得出结论,此药在牛身上不可行。后来,王院长对汪先生说:“我不甘心就这样被判了死刑”。汪先生了解情况后认为,是由于总剂量一次肌注,产生了急性中毒,建议将总剂量分成若干份,分次注射。后来汪先生与南京市兽医站顾春海协作,将十头牛人工感染血吸虫后,使用锑273,分三日六针进行治疗,结果这十头人工感染的牛没有中毒,并且血吸虫全部死亡,效果非常好。1985年,药学院因为这项研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汪先生是获奖人之一。
汪先生讲了他发现三色依蝇幼虫叮吸于猪体皮肤造成出血性危害的过程。1973年,汪先生被下派到江苏农学院宜兴分院工作,教学对象为乡一级兽医站兽医。有学员放映,当地猪发生一种病症,腹部出现大量出血点,颇似猪瘟,但体温不高,全身其他症状也不明显。汪先生听完描述,亲自前去猪场观察,昼夜观察发现,有一种蝇类幼虫,每晚八九点从土里爬出,出现在猪的肚子上,有的还是白色,有的吸满了血变成了红色,第二天拂晓时又回到土里,这就是一种苍蝇引起的“非典型性猪瘟”。汪先生收集了这种蝇,寄给上海的蝇分类专家范滋德,他确定了这种蝇是三色依蝇,还没有人报道这种蝇是吸血的,这是汪先生的重大发现。于是,汪先生采集了一些蝇蛆,装在玻璃罩中培养,想让它变成蛹,再过两天,飞出苍蝇,深入研究。他希望养的三色依蝇交配产卵,再对猪进行实验。他放些剩菜、猪粪等东西给三色依蝇吃,但很可惜,没过两天,这种蝇没有交配就死了。当时宜兴分院只有一个简单的图书馆,图书资料不多,找不到材料,只好中断了研究。1978年,汪先生回到南京后,整理资料,将三色依蝇引起猪瘟的研究写成文章,在《中国兽医》杂志上发表,关于三色依蝇的食物,后来查资料得知是蜂蜜。
汪先生认识到,要提高专业水平,除了加强兽医临床实践和观察寄生虫标本,增加对虫体形态的感性认识外,进行科学研究是一条必由之路。当时国内没有科研立项,没有经费,只能在实践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1956年,在南京、无锡、杭州等地动物园所饲养的东北虎中,先后因种类不明的锥虫寄生发病,死亡两头。汪先生当即将该锥虫接种于小鼠继代保存,通过对虫体的形态观察和对不同宿主的致病性等研究,最后确定该虫为伊氏锥虫。
汪先生参与过大量畜牧兽医图书的编辑工作。六十年代,在罗清生主编的《猪的疾病》和《禽病学》两书中承担了寄生虫病部分的编写任务。七十年代末,华东地区六所高等农业院校有关教师共同编写了《家畜寄生虫病》一书。1981年,参加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家畜寄生虫学》的编写,担任《家畜寄生虫病防治学》一书的主编。他是《中国畜牧兽医词典》的编委,参加了《农业大百科全书—兽医卷》中寄生虫条目的编写工作等等。到目前为止,其所参与编写的已正式出版的图书总计18种。
汪先生于1996年12月退休,退休后,仍然常去研究室,关心研究室的发展和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为培养动物寄生虫学的新生力量贡献余热。他所指导的多名博士生、硕士生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兽医届的学术带头人或骨干。他毕生热爱兽医寄生虫学专业,为我国兽医寄生虫学科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那时,罗清生教授谆谆教导他,“寄生虫病学是一门临床学科,不能脱离临床”。遵循这一教导,他长期参与学校附属兽医院的临床兽医工作和高年级同学诊疗实习课的指导。自1957年开始,兼任了学校附属兽医院的副院长,1979年改任兽医院院长,直到1982年赴美访问时辞去职务。他始终坚持兽医临床工作,熟悉各种寄生虫病的临床表现,对寄生虫病与其他各类家畜疾病的鉴别诊断有较全面的了解,在讲授寄生虫学课程时能联系实际,并常举一些实际病例而深受同学欢迎。譬如在1956年,南京玄武湖动物园老虎死了,解剖后,郑庚老师和汪老师发现血液里有锥虫,郑老师判定是锥虫病,汪老师突然想起学校有一种针剂叫安锥赛,他亲自取来药,在其它患病老虎尾巴上进行注射,老虎很快就痊愈了。
汪先生讲到罗先生对年轻教师的要求十分严格,强调多看英文书,学习国外兽医经典著作。后来他就养成了习惯,将近有十年时间,天天晚上到实验室学习,不到十一点多不回家,他宽厚的基础就是这样打下的。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科学的探讨是无止境的,老一辈科学家不懈追求的精神,给我国年轻的学子树立了榜样。生命不息,追求不止。我们学校的发展需要一大批这样的专家学者,国家的强盛更需要这种精神!
(本文作者:文静 高俊 李群 朱娅)参加访谈的学生曹玉荣 曹敏妍 卢元清 许伊蒙 储晨